詳細介紹:
朱鸝(Maroon Oriole;Oriolus traillii) 為臺灣十一種瀕臨絕種鳥類之一 身長約28cm,擁有黃鸝科鳥類鮮艷奪目的體色,雄鳥的頭,頸,喉與雙翼黑色,其他部份為紅色,明亮動人; 雌鳥胸部有暗色縱斑,體色也較暗淡 o 朱鸝屬於臺灣特有亞種,分布在三百至一千公尺間的亞熱帶闊葉林中,主要在樹 林上層活動,偶爾也會飛到下層覓食,以漿果,昆蟲為主 o 繁殖期為三至六月,築巢於密林或峭壁的高樹上,以草為材料,加上蟲絲黏結而成,通常一巢有二 至三個蛋,由雌雄共同孵育。曾被譽為福爾摩沙最美麗的鳥,台語有句話說"紅水黑大扮", 朱鸝一身紅衫黑羽,真華麗....(資料來源:網路)

備註:台灣特有亞種,稀有。為公告之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。
花蓮縣縣鳥票選第一名。
朱鸝鳥
常見於海拔600~4000米的丘陵和山區森林中的落葉林、混交林及常綠林。冬季南遷或遷往較低海拔的較多落葉林處越冬。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。留在樹層,有時加入混合鳥群。
中等的黑色及絳紫紅色鸝。鳴聲為圓潤的笛音pi-lo-i-lo;叫聲為粗重鼻音的kee-ah聲,但不如黑枕黃鸝粗啞。也有甚似貓叫的mew聲以及有似啄木鳥般的咯咯"笑聲"。

朱鸝(Maroon Oriole;Oriolus traillii) 為臺灣十一種瀕臨絕種鳥類之一 身長約28cm,擁有黃鸝科鳥類鮮艷奪目的體色,雄鳥的頭,頸,喉與雙翼黑色,其他部份為紅色,明亮動人; 雌鳥胸部有暗色縱斑,體色也較暗淡 o 朱鸝屬於臺灣特有亞種,分布在三百至一千公尺間的亞熱帶闊葉林中,主要在樹 林上層活動,偶爾也會飛到下層覓食,以漿果,昆蟲為主 o 繁殖期為三至六月,築巢於密林或峭壁的高樹上,以草為材料,加上蟲絲黏結而成,通常一巢有二 至三個蛋,由雌雄共同孵育。曾被譽為福爾摩沙最美麗的鳥,台語有句話說"紅水黑大扮", 朱鸝一身紅衫黑羽,真華麗....(資料來源:網路)

備註:台灣特有亞種,稀有。為公告之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。
花蓮縣縣鳥票選第一名。
更多商品
黃鸝鳥
黃鸝科 Oriolus chinensis 俗名:黃鶯、高麗黃鳥、青鳥、金鶯、黑枕黃鸝保育等級:瀕臨絕種野生動物[農委會已將保育等級提高為一級(瀕臨絕種野生動物)] 黃鸝,鳥綱雀形目黃鸝科黃鸝屬鳥類的通稱。羽色鮮黃。共有28種。中國有6種。黑枕黃鸝為典型代表 。黃鸝因其羽色鮮黃而名,亦稱黃鶯,紺趾丹嘴,體形小巧,馨風飄羽,黃如赤金,油然欲滴,明李東陽有詩「金堤柳色黃於酒,枝上黃鸝嬌勝柳」便為其顏色做了最好刻畫。但由於生活環境不同,屬間又多有差異,局部羽色有所區別,因此以其為分類依據。 形態特徵:黃鸝體長約26cm,雄鳥全身大致呈鮮亮的黃色,兩翅及尾羽有黑色斑紋,其嘴呈紅色,過眼線為粗大的黑色,延伸至頭後方呈環狀;雌鳥形態大致與雄鳥相似,但過眼線較細,且體色略帶綠色。 生物習性:黃鸝為留鳥、過境鳥。飛行力強,飛行呈波浪狀。通常單獨或成對出現於樹林上層活動,其嘴粗厚有力,雖為雜食性動物,但以昆蟲、果實為主食,鳴叫聲有如笛音般清脆。 黑枕黃鸝是一種樹棲性鳥類,常成對穿梭於綠樹叢間。牠它主食是對農林有害的昆蟲,也吃些果實、種子等植物性食物。黑枕黃鸝的巢築在大樹的枝梢問,狀似搖籃,一窩可產卵4-5個枚,雛鳥叫聲響亮,在樹下能聽到巢內雛鳥的叫聲。雛鳥生長較快,孵出一個多月後即能隨親鳥逐漸向南遷移。黑枕黃鸝的歌聲猶如流水般的婉轉動聽。 黃鸝是一種候鳥,夏天飛到中國東部地區繁殖,冬季南遷印度、斯里蘭卡和馬來半島等地越冬。 黃鸝 有關「黃鸝」的古代詩句:兩個黃鸝鳴翠柳,一行白鷺上青天。(杜甫)幾處早鶯爭暖樹,誰家新燕啄春泥(白居易)千里鶯啼綠映紅,水村山郭酒旗風。(杜牧)留連戲蝶時時舞,自在嬌鶯恰恰啼。(杜甫)這些詩句通過描寫黃鸝的啼鳴、飛舞表現了黃鸝嬌好美麗的形象,抒發了對「雜花生樹,群鶯亂飛」的美好春天的熱愛之情。(資料來源:網路)黑枕藍鶲鳥
黑枕藍鶲 學名 :Hypothymis azurea 英名:Black-naped Blue Flycatcher 形態:台灣特有亞種,體長15公分,嘴喙扁平而寬廣,適合用來捕捉空中飛行的昆蟲。雄鳥頭至頸、背、尾羽為鮮藍色,頭後有一黑斑,如戴小帽。前頸下有一黑色橫帶。腹以下灰白色。雌鳥頭為灰藍色,背及尾羽灰褐色。喜樹林間陰暗地帶活動覓食,常發出宏亮似「回、回-」連續哨音。 生態:黑枕藍鶲,為台灣特有亞種。近似亞種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、印度、中南半島、華南、海南島、安達曼、尼古巴、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,約20亞種。牠們喜歡站立在顯眼突出的枝頭上,抬頭挺胸、四處張望等待獵物送上門來。當牠們見到飛蟲由附近經過時,會伺機飛向前去攔截,再回到原來的枝條上慢慢享用捕得的食物。這種「定點捕食」的覓食方式,就是鶲類令人覺得饒富趣味的行為! 習性:在台灣普遍分布於低山區或丘陵地帶,棲息於雜木林、果樹林或竹林,多活動於濃密且蔓藤糾結之叢林裡,性活潑好動,飛翔快速卻不遠飛,常棲止於小樹枝上,發現飛蟲則追捕獵食。鳴聲清脆宏亮。營巢於小樹枝椏上,極精緻,呈倒錐形,以細草根、草葉、樹皮纖維或或苔蘚構成,外壁以蜘蛛網編織而成。(資料來源:網路) 註:花蓮縣縣鳥票選第二名。小啄木
小啄木(樹醫生) 學名 Picoides canicapillus 英名 Grey-capped Woodpeccker 特徵:體長22公分,頭大,嘴尖而堅硬,飛行時翼寬,初級飛羽末端各羽分開。背部黑色有斑點,喉以下黃褐色有褐色縱斑,雄鳥頭側有小紅斑,雌鳥則無。 習性:棲息低、中海拔闊葉樹或次生林,常單獨或成對活動。喜在樹幹以螺旋式向上爬,飛行時成波浪狀,台灣之留鳥,石門水庫不難見到。 鳴叫 攀行時或飛行時常會叫「嗶、嗶、」單調的聲音。(資料來源:網路)翠鳥
翠鳥是指佛法僧目下的一類體型中小、羽毛顏色艷麗的鳥類。它們具有世界分布(英語:cosmopolitan distribution)的特點,絕大多數的種類分布在舊大陸和澳大利亞。「翠鳥」既可指單一的翠鳥科(Alcedinidae),又可指包含有翠鳥科(Alcedinidae)、翡翠科(Halcyonidae)和魚狗科(Cerylidae)三科的翠鳥亞目(Alcedines)。 翠鳥大約有90種,其共同的特點是:頭部較大、喙部長而銳利且末段尖銳、兩腿短小、尾羽短粗。絕大多數種類均有較為艷麗的羽毛,但兩性之間略有差異。絕大多數種類分布在熱帶地區,極少數種類只能在森林裡發現。它們的獵物種類繁多,通常會從棲木上猛撲以捕捉魚類。(維基百科) 翠鳥外號又稱魚狗或釣魚翁,高超的捕魚技巧由此可見.其喜停於小池.小溪之突出樹枝上..或懸停於空中.看準水中的小魚..高速衝入捕食之...飛行時伴隨高八度的喞喞聲...休息時則會有節奏的上下抖動頭部..甚為可愛。(資料來源:網路)棕背伯勞鳥
棕背伯勞鳥棕背伯勞(學名:Lanius schach)為伯勞科伯勞屬的鳥類,俗名海南鵙、大紅背伯勞。是一種東洋界很常見的留鳥(Resident bird)。 棕背伯勞分布的區域從哈薩克起,穿過阿富汗、巴基斯坦與印度半島(除了東邊的國家[3]),到紐幾內亞。中國、泰國、緬甸、印度、斯里蘭卡、越南、台灣、菲律賓和馬來半島等地都有分布。主要棲息於常見於低海拔地區的疏林地,例槐、楓楊、泡桐、榆、柳、刺槐等喬木的頂端。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。[2] (維基百科)棕背伯勞。身長27公分,因下背至尾上覆羽紅棕色得名.伯勞鳥類都有強烈的領域感,方圓數十公尺內,閒鳥莫進。粗大有力的嘴,戢鬥力很強,稱的上是個小型猛禽。以蜥蜴、青蛙、昆蟲等小動物為主食。常把吃不完的食物掛在樹枝上,以備不時之需。您若看到樹枝上插著乾死的小動物屍體,不要感到奇怪.主要棲息地在蘭陽平原和嘉南平原,已演化成台灣特有亞種鳥,有時又以綠繡眼等平原小型鳥類為食.攻擊性亦強。《資料來自於網路》小彎嘴
小彎嘴/小彎嘴鶥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musicus 小彎嘴堪稱是台灣的留鳥中,鳴聲最具變化的一種。 體長21公分,嘴常而尖略向下彎,後頸及兩側至上背栗褐色,頭頂、背至尾羽、亦為深褐色,有明顯白眉線及黑色過眼線至後頭,喉至上胸潔白色,下胸至腹部有暗褐色縱斑。《資料來自於網路》白鷺
白鷺(學名:Egretta garzetta),別名小白鷺、白鷺鷥、白翎鷥,中型涉禽,屬於鷺科白鷺屬。 體長約56cm,全身羽毛白色,生殖期間枕部垂有兩條細長的長翎作為飾羽,背和上胸部分披蓬鬆蓑羽,期後消失。細長黑喙;黑腿,黃腳掌;叫聲:於繁殖巢群中發出嘎嘎嘎叫聲。春夏多活動於湖沼岸邊、水田、河岸、沙灘、泥灘及沿海小溪流,成散群出現。分布於非洲、歐洲、亞洲及大洋洲,在中國主要見於長江以南各地和海南島,在中部地區多為候鳥,南方大多為留鳥。 食物:魚、甲殼動物和昆蟲。以各式魚蝦為主食,覓食時會有用一隻腳在水中踩踏。繁殖期和黃頭鷺、夜鷺集體築巢於竹林、相思樹林、木麻黃林中,繁殖期為3-9月。繁殖期眼先變成紅色;頭後有二根飾羽,長度可達21.5公分;背部有上捲的蓑羽13-49根不等(周鎮1995)。通常雌雄共同以約手指頭粗的樹枝築成盤形巢,鳥巢簡單的有如一堆枯枝。雌雄共同孵卵、育雛。小白鷺每窩產蛋4-5枚,蛋為淺藍色(顏重威1984)。《資料來自於網路》中白鷺
中白鷺(學名:Egretta intermedia)為鷺科白鷺屬的鳥類,俗名春鋤。分布於非洲、印度、孟加拉國、緬甸、馬來半島、菲律賓、越南至日本、巽他群島、馬魯古群島、澳大利亞以及中國大陸的中國南部、西至陝西、甘肅、四川、雲南、貴州、北至河南為夏候鳥、廣東、海南、台灣為冬候鳥、偶見於北京等地,多生活於稻田、湖泊、沼澤及灘涂、築巢於村寨附近的喬木和竹林上以及在貴州分布於海拔400-800m。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尼西亞爪哇。[2]中白鷺是一種中型涉禽,大型鷺類,個體大小介於大白鷺和白鷺之間,略較白鷺為大。嘴和頸相對較白鷺短,嘴長而尖直,翅大而長,腳和趾均細長,脛部部分裸露,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後,中趾的爪上具梳狀櫛緣。雌雄同色。體形呈紡錘形,體羽疏鬆,具有絲狀蓑羽,胸前有飾羽,頭頂有的有冠羽,腿部被羽。虹膜黃色;嘴黑色;眼先裸露皮膚綠黃色;腳和趾黑色;冬季嘴黃色;嘴尖黑色;腳和趾黑色。大小量度:體長620-700毫米,嘴峰68-75毫米,翅800-383毫米,尾113-128毫米,跗跖110-116毫米。(維基百科)69公分,冬羽時嘴為黃色,尖端黑色;夏羽時嘴轉為黑色,此時易與小白鷺混淆,可由體型大小、黑色腳趾(小白鷺為黃趾)、頸部彎曲情形加以辨別。中白鷺的覓食方式跟小白鷺不同,牠們偏好採取定位等候獵物到來的覓食方式,因此常會看到中白鷺寧靜地站在沼澤裡等候獵物。中白鷺在覓食、休息或活動時比較不聒噪,愜意幽雅的緩慢動作頗具君子之風,常獲得賞鳥人的喜愛。主要棲息地: 出現於海邊、沼澤、沙洲、河口等水域地帶、在內陸較少出現。常混於小白鷺及大白鷺群中。覓食習性接近大、小白鷺。(資料來源:網路)